7月的重庆,烈日炙烤着山城的每一个角落。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的病房里,5岁的小惠第一次清晰地数清了妈妈手指的数量——“三根!”“五根!”她兴奋地比划着,眼睛亮得像星星。这一刻,她终于推开了那层模糊世界的毛玻璃,看见了花园里绽放的花朵、马路上飞驰的汽车,还有妈妈脸上久违的笑容。
被“毛玻璃”困住的童年
小惠的家在重庆市彭水县的一个小镇上,家里有五个孩子,她排行老四。从出生起,她的瞳孔就泛着不正常的白色,像蒙着一层雾。父母带她去医院检查,诊断结果让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——先天性白内障。
由于年龄太小无法配合手术,加上贫困的家境,治疗一拖再拖。父亲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,靠种玉米、西瓜等农作物勉强糊口;母亲因双眼白内障视力受限,只能在家做饭照看孩子;更让人揪心的是,小惠的弟弟也患有同样的疾病,全家七口人靠着低保和父亲微薄的收入度日。
小惠因看不清不慎被豆浆烫伤留下大块疤痕
“她走路总摔跤,额头撞过玻璃门,手腕还被热豆浆烫伤过一大片……”说起女儿的经历,母亲的声音有些哽咽。由于视力极低,小惠的世界好像始终立着一块“毛玻璃”,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,她看不清脚下的坑洼,辨不出眼前的障碍,甚至无法清晰看见姐姐们的笑脸。每一步都像在迷雾中摸索,每一次磕碰都在提醒这个家庭——时间不等人,她的眼睛需要光。
2万元借款与一场“孤注一掷”的求医
今年7月,眼看着小惠的视力越来越差,父母心里无比焦急,咬牙向亲戚借了两万元,趁着暑假不用接送其他孩子上学,带着小惠来到重庆。“钱只够一个孩子的手术费,弟弟的……再想办法吧。”父亲搓着粗糙的手,语气里满是无奈。
他们辗转多家公立医院,却因挂号难、儿童手术风险高等原因被拒之门外。最后,在亲戚的推荐下,他们来到重庆爱尔眼科医院(总院)。接诊的白内障科副主任杨银萍发现,小惠的白内障已经严重影响视力发育,晶体混浊程度很高。 “5岁正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,必须尽快手术,否则不仅会导致弱视加重,更会影响双眼视功能的形成。到时候就算做了手术,她可能也永远失去清晰看世界的机会。”
“重庆好人”爱心相助 爱与希望的传递
5岁儿童的白内障手术并非易事。孩子无法配合局部麻醉,需要全身麻醉;双眼必须同台手术以减少创伤,这对医生技术和团队配合都是极大考验。7月16日,爱尔眼科重庆特区副总院长谭吉林亲自操刀,为小惠实施“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+人工晶体置入术”。手术室里,仪器滴答作响,谭吉林院长的每一步操作都精准如绣花,2小时后,当第二枚人工晶体植入完成,大家都舒了一口气——手术顺利结束。
术后第二天,护士轻轻拆开小惠眼前的纱布。她眨了眨眼,突然抓住妈妈的手:“妈妈,这里是三根手指!那是五根!”“我想姐姐和弟弟了,我要把零食带给他们!”她叽叽喳喳地说着,像一只终于飞出笼子的小鸟。今后的小惠,终于可以安全地奔跑、认读幼儿园的黑板字、无所顾忌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嬉戏......
我们总以为“看见”是理所当然的事,现在才知道,这是多么弥足珍贵的礼物。一场手术,改变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视力,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。据了解,小惠4岁的弟弟也同样患有先天性白内障,情况甚至比小惠更严重,临别之际,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“重庆好人”称号获得者谭吉林悄悄塞给小惠的母亲500元路费:“弟弟的手术不能拖,孩子的视力发育等不起。尽早带孩子来治疗,医院也会积极联系相关的公益项目,尽力为弟弟的治疗争取社会援助。”这位从医30余年的眼科专家深知,对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来说,每拖延一天,都可能让他们的世界多一分模糊。
在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交织中,小惠的故事让我们看到:光明,从来不只是眼睛的功能,更是爱与希望的承载。或许,这就是重庆爱尔眼科医院(总院)白内障医护团队医者仁心最温暖的诠释——他们用双手拨开迷雾,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看清世界的模样。